杨至成(1903 年 - 1967 年),贵州三穗人,侗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也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早年经历与革命起步
1922 年,杨至成辗转云南、四川,1923 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5 年随联军赴粤参加北伐。1926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 5 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28 年 4 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
后勤工作奠基
制作首套军装:1929 年 4 月,杨至成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筹款建立临时被服厂,赶制了 4000 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开创多个第一:1930 年起,杨至成先后担任红 12 军副官长等多个重要职务,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 “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 20 余个后勤工厂,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 “六个第一”。 长征贡献展开剩余67%1934 年 10 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他率工作团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筹集粮食、物资等供给部队,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提供了物资保障。遵义会议后,任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利用自己是贵州侗族人的身份,协助打通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
苏联学习与艰难回国:1938 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准备经蒙古回国时受阻,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1946 年 1 月才回国。 保障东北解放战争:回国后,杨至成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后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起,杨至成先后在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等任职,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接收和发展地方轻工业。1955 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8 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 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 年 2 月 3 日在北京病逝。 一、革命起步:从黄埔到井冈山 1926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 5 期,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 先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28 年 4 月随朱德、陈毅部队抵达井冈山,正式融入红军主力。 二、后勤奠基:创造红军 “六个第一”作为红军后勤体系的关键构建者,他主导的多项工作填补了我军空白:
制作第一套统一军装:1929 年任红四军副官长时,筹款建临时被服厂,为红四军赶制 4000 多套军装。 搭建基础后勤网络:建立中央苏区 “赤色邮政”、红军有线电话网与无线电通讯,构建 20 余个后勤工厂。 规范后勤标准:制定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系统提升红军后勤能力。 三、关键时期:长征与东北战场的保障 长征中的特殊贡献:1934 年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率工作团筹集粮食物资,保障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战役。作为贵州侗族人,他还协助红军打通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确保部队顺利过境。 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撑:1946 年从苏联回国后,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扩建军需工厂、兵站与医院,为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保障。 四、新中国时期:延续后勤与军事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中军区、中南军区任职,推动地方轻工业与军需产业融合发展。 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后续还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持续参与军队建设。发布于:北京市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