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于琪
10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含清香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稻香湖幼儿园,简称“清香”)主办的“同心・同行・同成长”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清香校园成功举办。作为清香建校五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学术重头戏,研讨会汇聚了全国知名校长、教育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胜任力培养”展开深度研讨,为国际化教育探索理论支撑与行动路径。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与10月18日的学生领导力研讨会、20日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及三场“时光之舟”原创音乐剧演出,共同构成五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旨在凝聚各界教育力量,探索国际教育新航向。
研讨会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稻香湖学校理事长王殿军回顾了清香建校五周年历程,介绍了学校在构建清香特色化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与此同时,上午场主旨演讲由清香校长辛颖与外方校长Mr. Donald Holder共同主持,专家们围绕人才需求、课程与课堂、能力评价、心理韧性与底层学习能力、课程体系设计等角度作出系统阐释,为学校与区域持续推进全球胜任力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方向。
具体来看,五位教育专家从多角度展开主旨报告: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党建委员会书记、一零一中校长熊永昌以《服务教育强国:培养匹配国家人才画像的全球胜任力人才》为题,锚定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清华大学教授钟周阐释《中小学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海淀教科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柳分享《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小学全球胜任力培养策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唐义诚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证:青少年底层学习能力的评估与开发实践》;清澜山学校校长李文平介绍《对标国际、立足中国:促成“全面·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展示课程构建案例。
此外,四场平行分论坛同步展开,分别聚焦课程创新、学习评价、教师发展和课内外协同等关键环节,全景式呈现国际化教育的深度实践与思想前沿。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时代下教育的重构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之道。
分论坛一以“课程与课堂——让全球胜任力‘可教可学’”为主题,由清香未来城校区执行校长赵钰莲主持。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区域总校长徐涛探讨了AI时代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新路径;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白松楠分享了如何借助在地资源实现非一线城市的全球化突破;稻香湖学校高中部覃结校长提出“培养学生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确定能力”;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刘燕海校长则从大学与生存胜任力角度阐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逻辑。
分论坛二以“评价与证据——让学习‘看得见、可衡量’”为主题,由清香未来城校区书记杜毓贞主持。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刘彦校长、101 中国际部学生发展外方副主管Emerson Miller、海嘉国际学校课程主任 Scott Giffin及美国教育联合会驻京办主任等教育专家,通过 Rubrics 量表、作品集、研学任务卡等工具,呈现 “过程性证据 + 结果性指标” 的综合评价模式。
分论坛三以“教师发展与 HR——构建全链路成长体系”为主题,由清香人力资源总监乔拯克主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范晓虹副理事长分享了教师发展框架优化路径;哈佛大学Anny Chan教授从全球视野阐述创新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新学说创始人吴越则聚焦国际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筛选机制变革;北京教育学院靳伟教授提出“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为教师成长体系建设提供了本土化思路。
分论坛四以“课内外协同——推进区域全球胜任力教育”为主题,采用“学校报告—专家评议—学术圆桌”三段式议程,由海淀教科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柳与稻香湖学校副书记谢志爽联合主持。人大附中中外项目主任赵玥、八一学校国际部主任杨柳、首师大附中国际部主任刘佳及谢志爽分别分享了在课程与课堂、项目化学习、校内外协同与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路径、任务样例与证据链。专家评议环节,杨柳、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国际课程中心王晓玲主任、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方麟副教授提出完善能力指标、评价工具的建议。圆桌对话阶段,三位点评专家与Mr. Donald Holder、鼎石初中部校长姜厚明以“本土化的全球胜任力教育:为何、何为?”为主题,就区域标准对齐、资源共享达成共识。
作为校庆核心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既是清香五周年国际化教育实践的成果展示,也是面向未来的探索宣言。未来,清香将持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形式,整合教育资源,争做国际教育改革“先行者”,打造海淀教育开放高品质的“区域名片”,为中国国际化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